[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8年 30卷 04期
刊出日期 2008-08-25

研究论文
研究论文
391 文 军1 , 2 , 朱昱苹3 , Chunghee LEE1
东南亚地区五加科植物进化关系的初步研究
东南亚五加科包含14 个属约500 种, 本文应用ITS 片段对该区五加科植物的进化关系作了初步研究。研究显示该地区五加科植物具有复杂的起源, 很多属属于亚洲掌状复叶类群或Hedereae 族的一支中。该区特有类群Harmsiopanax 形态上非常特殊, 但其系统位置尚未不明朗。在Brassaiopsis 属中, 有几种形态差异较大的种, 但它们属同一单系, 加之各种间ITS 序列差异较小, 故应是新近起源于马来亚半岛和苏门达腊岛的种类。Wardenia simplex 聚类在Brassaiopsis 一支中, 故不支持将Wardenia 作为独立的属。东南亚地区对于Schefflera 属的发育非常重要, 已有的证据显示该区的Schefflera 属植物属于该属的Heptapleurum 类群。马来亚与泰国南部的Dendropanax lancifolius 并没有与Dendropanax 属的核心类群聚在一起, 其系统地位需进一步研究。Macropanax maingayi 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种, 曾被独立分出, 成立了单种属Hederopsis。本文的分析清楚表明它属于Macropanax 属。Aralia merrillii 因为其不同寻常的攀缘特性而被独立出来, 建立了单种属Acanthophora , 但ITS 序列分析支持将它置于Aralia 属中。新增的取样继续支持Arthrophyllum 的单系性。Osmoxylon的原初分布范围在东南亚, 它是五加科系统进化树上孤立的类群。
2008 Vol. 30 (04): 391-399 [摘要] ( 2830 ) [HTML 0KB] [ PDF 498KB] ( 2124 )
400 冯建孟1 , 2 , 徐成东3
植物区系平衡点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了解植物区系平衡点及其生物地理意义对于理解植物区系的起源、分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的形成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野外考察数据、相关的研究案例以及不同地区的种子植物物种名录, 探讨了区系平衡点的海拔高度与纬度的关系及其生物地理意义。以药山自然保护区为例的区系平衡点计算结果表明, 该区域的区系平衡点海拔在2 050 m 左右; 各区域区系平衡点海拔随着纬度的升高呈单调下降格局; 各研究区域区系平衡点的年平均温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在12. 96±0 . 28℃左右, 表明区系平衡点的出现反映了一定的热量意义, 在该温度以下, 植物区系成分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 而在该温度以上, 占主导地位的则是温带区系成分; 根据区系平衡点海拔与纬度的关系, 我国东部地区植被南北分界线的理论分界线在36°N 左右; 根据区系平衡点年均温以及我国东部地区等温线的地理分布, 我国东部地
区植被的南北分界线在34~35°N 之间, 位于秦岭北坡, 这与过去相关研究比较一致。
2008 Vol. 30 (04): 400-404 [摘要] ( 2933 ) [HTML 0KB] [ PDF 529KB] ( 1942 )
405 曹丽敏1 , 2 , 夏念和1
中国无患子科的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 对狭义无患子科25 属33 种植物以及七叶树科2 种植物和槭树科2 属4 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了观察, 发现这三科植物叶表皮细胞形状为多边形或无规则形, 垂周壁一般为平直、弓形或浅波状。气孔器主要有6 种类型, 通常仅分布在下表皮( 倒地铃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 和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 偶尔可在上表皮观察到) , 除无规则型( 如波叶异木患Allophylus caudatu、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茶条木Delavaya toxocarpa 等16 种) 最为常见外, 辐射型( 细子龙Amesiodendron chinense、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金钱槭Dipteronia sinensis 等11 种) 和环列型( 如龙眼Dimocarpus longan、荔枝Litchi chinensis、韶子Nephelium chryseum 等6 种) 也较为普遍, 短平列型( 赛木患Aphania oligophylla、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干果木Xerospermum bonii、假山萝Harpullia cupaniodes) 和十字型( 广西檀栗Pavieasia kwangsiensis) 仅在少数几属中出现, 不等细胞型仅出现在倒地铃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 中。在扫描电镜下, 角质层多具有条纹、鳞片或颗粒等特征; 三科植物的气孔外拱盖内缘大多为浅波状。本文试图通过对三科的叶表皮特征, 尤其是气孔器类型等形态特征的观察, 寻求有意义的叶表皮性状, 为进一步探讨无患子科尤其是掌叶木属、茶条木属与七叶树科乃至与槭树科亲缘关系提供资料。研究结果从叶表皮特征的角度说明了这三个科在系统上的密切联系。

2008 Vol. 30 (04): 405-421 [摘要] ( 3167 ) [HTML 0KB] [ PDF 3554KB] ( 2077 )
422 苏志云
中国紫堇属一新种

描述了云南产的紫堇属一新种。

2008 Vol. 30 (04): 422-423 [摘要] ( 2407 ) [HTML 0KB] [ PDF 590KB] ( 1571 )
423 王悦云1 , 何顺志1 , 郭宝林2
中国淫羊藿属小花类群非腺毛形态
利用数码显微摄影技术对中国Epimedium 属小花类群植物15 种1 变种进行了叶背非腺毛形态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类群叶背非腺毛结构特征专属性强, 在种间存在差异, 具有分类学价值, 以此建立的非腺毛分类检索表有助于商品药材及近缘种类的来源鉴定。
2008 Vol. 30 (04): 423-429 [摘要] ( 2963 ) [HTML 0KB] [ PDF 851KB] ( 1980 )
430 陈贵菊1 , 2 , 成 晓1 , 刘保东3 , 焦 瑜1
四种培养条件下白桫椤配子体的形态发育
对四种不同培养条件下白桫椤( Sphaeropteris brunoniana) 配子体的形态发育进行了观察, 发现培养于腐殖质土和赤红土两种基质上的配子体, 原叶体形态和有性繁殖均存在差异; 培养于改良的knop′s 琼脂培养基上, 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的配子体在丝状体和原叶体阶段形态也差异很大。
2008 Vol. 30 (04): 430-432 [摘要] ( 2613 ) [HTML 0KB] [ PDF 810KB] ( 1428 )
433 岳学坤1 , 2 , 蔡金红1 , 李志敏1 , 孙 航2
横断山及邻近地区风毛菊属三个种的核形态学
对风毛菊属( Saussurea) 3 种植物进行了核形态学研究。昂头风毛菊( Saussurea sobarocephala) 核型公式为: 2n = 2x= 34 = 6m + 26sm+ 2st ; 弯齿风毛菊( Saussurea przewalskii ) 核型公式为: 2n = 2x = 32 = 12m + 14sm + 6st ; 三角叶风毛菊( Saussurea deltoidea) 核型公式为: 为: 2n = 2x = 34 = 26m + 8sm, 染色体数2n = 34与前人报道一致。3 种植物中, 除三角叶风毛菊的核型不对称性为1B 型外, 另两种的核型不对称性均属于3B 型。它们的间期核均为复杂染色体型, 前期染色体为中间型。
2008 Vol. 30 (04): 433-436 [摘要] ( 2951 ) [HTML 0KB] [ PDF 920KB] ( 1849 )
437 杨传东1 , 苟光前2
贵州葱属一新种
描述了贵州葱属一新种———梵净山韭( Allium fanjingshanense) , 它与太白韭A. prattii 相似, 但叶具长的叶柄, 花白色, 内轮花被与外轮花被近等大, 花丝短于花被而不同。
2008 Vol. 30 (04): 437-438 [摘要] ( 2546 ) [HTML 0KB] [ PDF 635KB] ( 1549 )
439 袁 琼
国产菊科植物两个新组合
提出了中国菊科植物两个新组合, 即Doronicum calotum (Diels) Q . Yuan 和Dolomiaea souliei ( Franch .) Shih var. cinerea (Ling) Q . Yuan。它们分别是西藏多榔菊和灰毛川木香的正确名称。
2008 Vol. 30 (04): 439-440 [摘要] ( 2502 ) [HTML 0KB] [ PDF 617KB] ( 1797 )
440 邓志军1 , 2 , 宋松泉3
ABA 对黑黄檀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以及其他植物激素对ABA 的拮抗作用
以云南特有濒危树种黑黄檀( Dalbergia fusca) 的种子为材料, 研究了脱落酸(ABA) 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吲哚乙酸( IAA) 、赤霉酸(GA3 )、6-苄基腺嘌呤(6-BA) 和乙烯利对ABA的拮抗作用。黑黄檀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30℃。交替光照(14 h 光照和10 h 黑暗) 以及黑暗对种子萌发没有明显的影响。0 . 001~0 . 1 mmol/L ABA 不影响种子的萌发率, 但降低种子的萌发进程; 1 mmol􊄯L 和2 . 5mmo􊄯l L ABA 显著地抑制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进程。种子的萌发率不被0 . 0001 ~ 1 mmo􊄯l L IAA 和GA3 、
0 . 0001~0 . 1 mmol/L 6-BA、以及0 . 001~10 mmol/L 乙烯利( 乙烯供体) 的影响,但被1 mmol􊄯L 6-BA 抑制。1mmol/L ABA 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能被0 . 01~1 mmol/L IAA、0 . 01~1 mmol/L GA3 、0 . 001~0 .1 mmol/L 6-BA 和0 . 1~10 mmol􊄯L 乙烯利所拮抗, 而且这种拮抗作用与植物激素的类型和浓度有关。0. 01 mmol/L 6-BA 和0 . 1 mmol/L 乙烯利对1mmol/L ABA 抑制作用的拮抗不能被添加0 . 001 mmol/L IAA 或者0 .001 mmol/L GA3 加成。但0 . 1mmol/L 乙烯利对1 mmol/L ABA 抑制作用的拮抗能够被添加0 . 01 mmol/L 6-BA 或者0 .1 mmol/L 6-BA 加成, 导致更高的萌发率和幼苗生长。
2008 Vol. 30 (04): 440-446 [摘要] ( 3070 ) [HTML 0KB] [ PDF 1101KB] ( 1766 )
447 Nabil I . ELSHEERY1 , 2 , Burkhard WILSKE1 , 曹坤芳1
夜间低温对生长在两种光强下两个芒果品种的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研究了夜间低温对两个芒果( Mangifera indica) 品种翡翠芒(Khieo Sawoei ) 和四季芒(Choke Anand)光合生理的影响。两个芒果品种的幼苗盆栽于全光和50%相对光强下一年。在第二年的冬季, 连续7 天晚上将芒果幼苗移到4℃的冷库中, 白天保持原条件。于低温处理前、处理期间和结束低温处理后10 天中测定芒果幼苗的光合生理特征。结果表明, 夜间低温导致两个芒果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光系统II的最大光化学效率( Fv/Fm ) 降低、非光化学猝灭(NPQ) 上升。夜间低温对生长在全光下的芒果幼苗光合作用的抑制比50%光下的更重。翡翠芒的Fv/Fm 比四季芒下降的更多, 但后者的NPQ 上升更多。夜间低温还导致两种光下芒果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下降, 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比值、丙二醛含量、膜的透性和可溶性化合物( 可溶性总糖和脯氨酸) 上升。解除低温胁迫后, 四季芒Fv􊄯Fm 的恢复比翡翠芒的快。解除低温胁迫7 天后二者的Fv/Fm 能完全恢复。上述结果表明, 翡翠芒对低温更敏感, 遮荫可以明显缓解两个芒果品种低温引起的光抑制。
2008 Vol. 30 (04): 447-456 [摘要] ( 2927 ) [HTML 0KB] [ PDF 995KB] ( 1722 )
457 王逸群
转人α-乳清白蛋白基因烟草中半胱氨酸含量的提高
将人α-乳清白蛋白基因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上, 通过农杆菌介导采用叶盘法将人α-乳清白蛋白基因导入到烟草中, 经过PCR 和Southern blot 分析表明: 人α-乳清白蛋白基因已经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 经过RT-PCR 和GUS 组织化学染色证明: 人α-乳清白蛋白基因得到了表达。测定了9 株转基因烟草叶片半胱氨酸含量, 大部分植株有着明显的提高, 最高幅度达到了318.02% , 半胱氨酸含量平均提高了166.40%。
2008 Vol. 30 (04): 457-463 [摘要] ( 2514 ) [HTML 0KB] [ PDF 1067KB] ( 1831 )
464 陈小强1 , 2 , 王春国1 , 李秀兰1 , 宋文芹1 , 陈瑞阳1
大花蕙兰子房授粉前后基因组DNA 胞嘧啶甲基化状态的MSAP 分析

应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 MSAP) 技术分析了大花蕙兰( Cymbidium hybridium) 授粉前后子房DNA 甲基化状态的变化(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差异模式) 。采用72 对引物进行选择性扩增, 共得到5892 条带, 其中748 条带为甲基化多态性带。结果显示DNA 甲基化在大花蕙兰子房发育过程中发生频繁, 从授粉前后子房的总扩增位点甲基化水平(14%和11. 4%) 和全甲基化率(9.5%和7.8% ) 来看, 授粉后都略低于未授粉子房, 表明子房在授粉后的发育过程中在某些位点发生了去甲基化。除甲基化水平有变化外, 大花蕙兰子房授粉前后的DNA 甲基化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 共检测
到14 种带型, 分为两大类( Ⅰ 和Ⅱ 型)。其中, 授粉前后DNA 甲基化状态保持不变的位点少, 只占25.6% , 归为Ⅰ型; 大部分检测位点( 占74.4% , 归为Ⅱ型) 的DNA 甲基化模式在授粉前后存在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 大花蕙兰子房发育过程中以DNA 甲基化为代表的表观遗传调控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的开展将促进对与大花蕙兰子房发育相关的甲基化差异片段及受DNA 甲基化调控的关键基因的克隆, 进而为从表观遗传学这一新角度揭示大花蕙兰子房发育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2008 Vol. 30 (04): 464-470 [摘要] ( 2801 ) [HTML 0KB] [ PDF 1051KB] ( 1898 )
471 冯丹丹, 吴玉婷, 张 帆, 张 森, 杨仲南, 高菊芳
一个控制拟南芥小孢子发育基因的定位
通过EMS 诱变、背景纯化与遗传分析, 从拟南芥突变群体中分离到一株单隐性核位点控制的雄性部分不育突变体pms15-16-2-3。细胞学观察表明, 突变体在花药发育的过程中, 中层细胞延迟降解, 绒毡层细胞形态分化异常, 出现异常的四分体, 导致最终只能形成少量的花粉。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对该基因进行了定位, 结果表明PMS15-16-2-3 基因位于拟南芥第3 条染色体BAC 克隆T24C20 上的28 kb 区间内。目前该区间内尚未见到控制小孢子发育基因的报道, 因此该基因是一个控制小孢子发育的新基因。本研究结果对目的基因的克隆及其在花粉发育中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8 Vol. 30 (04): 471-476 [摘要] ( 3138 ) [HTML 0KB] [ PDF 851KB] ( 2417 )
477 任艳萍, 古 松 , 江 莎, 王永周, 郑书馨
温度、光照和盐分对外来植物黄顶菊种子萌发的影响
对黄顶菊( Flaveria bidentis) 种子的表面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并从温度、光照、NaCl 胁迫及浸种等方面对黄顶菊种子萌发特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黄顶菊种子喜高温, 35℃下种子萌发迅速, 且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最高; 光照对种子发芽率影响不大, 但随光照时间延长, 种子发芽高峰推迟且峰值下降, 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逐渐下降; 随NaCl 浓度升高, 种子发芽高峰推迟且峰值变小, 发芽率也呈下降趋势, 但低NaCl 浓度(0.01 mol/L 和0.05 mol/L) 胁迫下种子发芽率仍保持在90%以上, 且促进了种子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提高及胚根的伸长, 结合天津地区黄顶菊生境中土壤的含盐量的分析表明, 黄顶菊具有相当强的耐盐性; 浸种对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影响也很大。因此, 黄顶菊成为潜在入侵种与其种子极高的萌发率及耐受高温和盐碱等特性密切相关。
2008 Vol. 30 (04): 477-484 [摘要] ( 3237 ) [HTML 0KB] [ PDF 1004KB] ( 2229 )
485 胡国富, 李凤兰, 刘荣梅, 袁 强, 胡宝忠
一串红胚胎发育过程中多胺含量的变化
选取发育正常和败育一串红( Saliva splendens ) 5 个不同时期的胚胎, 分别提取、测定多胺( 精胺、亚精胺、腐胺与尸胺) 的含量变化。通过比较一串红胚胎发育不同阶段多胺物质的变化规律, 探讨多胺在一串红胚胎发育中的生理作用。结果表明, 一串红的胚胎败育和胚珠中较低的多胺含量及其在发育进程中较大的降幅有关; 在盛花期, 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 正常胚珠中亚精胺的含量有一个明显的峰值, 而败育的胚珠中则无, 这表明亚精胺含量变化在胚胎发育中起关键调节作用。
2008 Vol. 30 (04): 485-488 [摘要] ( 2491 ) [HTML 0KB] [ PDF 662KB] ( 1721 )
489 王 华1 , 2 , 唐树梅1 , 廖香俊3 , 曹启民4
超积累植物水蓼吸收锰的生理与分子机制
水蓼( Polygonum hydropiper) 是一种新近发现的锰超积累植物。本文通过营养液模拟试验, 研究了锰在水蓼细胞中的分布与化学形态特征, 以及锰胁迫下水蓼的生理生化响应机制。结果表明: 锰在水蓼叶片非活性代谢部分( 细胞壁和液泡) 的积累是其解毒耐锰的主要机制之一; 水蓼叶片中的锰大部分以水溶性有机盐或草酸锰的形态存在; 在锰浓度处理为8 000μmol􊄯L 时, 叶绿素a 含量显著降低, 而在其它处理条件下, 叶绿素a 无明显变化; 在锰处理≤5 000 μmol/L 时水蓼叶片的细胞膜还没有受到明显伤害; 水蓼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随锰处理浓度不同而变化, 说明植物在代谢和结构上发生了调整; 随锰处理浓度的增加, 水蓼叶片SOD 和POD 活性提高, 保护酶活性的提高又可清除活性氧自由基, 这是水蓼耐高锰和累积锰的一种生理响应机制。
2008 Vol. 30 (04): 489-495 [摘要] ( 2568 ) [HTML 0KB] [ PDF 846KB] ( 1981 )
496 李鹏菊1 , 2 , 刘文杰1 , 王平元1 , 2 , 李金涛1 , 2
西双版纳石灰山热带季节性湿润林内几种植物的水分利用策略
对西双版纳生境严酷的石灰山热带季节性湿润林内几种植物( 潺槁木姜子、羽叶白头树、高榕、豆果榕、清香木等) 的水分利用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石灰山热带季节性湿润林内土壤水势在干热季(2 月~4 月) 75 cm 深度处达到最低值, 为- 0 . 055MPa , 雨季(5~10 月) 在30 cm 处出现最低值为- 0 . 039MPa。测定不同深度土壤体积含水量昼夜变化表明, 白天和夜间各层深度土壤体积含水量没有显著变化( P > 0 . 05) , 说明本林内植物没有水分再分配现象的发生。通过对雨水、土壤水、地下水、雾水、穿透水以及植物木质部水分的稳定性同位素分析得出, 在干季, 滴落雾水能够补给土壤表层水, 在雨季, 降雨则是地下水的主要水分输入。植物在昼夜尺度上虽然没有对水分进行时空区分利用, 但是植物有更为长久有效的水分利用策略, 即植物通过自身发达的根系统利用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目前, 热带雨林的乱砍滥伐, 森林片段化特别严重, 尤其是生长在石灰山严酷生境的热带季节性湿润林受到破坏后, 森林的重建和恢复是相当困难的。因此, 对脆弱石灰山热带季节性湿润林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而对石灰山热带季节性湿润林植物的水分利用方式和策略的研究将为此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2008 Vol. 30 (04): 496-504 [摘要] ( 3059 ) [HTML 0KB] [ PDF 688KB] ( 2449 )
505 裴盛基
民族植物学研究二十年回顾
对我国民族植物学研究在二十年间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综述。民族植物学于1896 年诞生于美国,1982 年被引入中国, 1987 年我国第一个民族植物学研究室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成立,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 我国民族植物学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理论体系、内容、方法和途径, 将民族植物学从基础描述性研究推进到了应用研究, 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村区域发展协调发展等领域开展研究, 取得了若干进展。本文对昆明植物研究所民族植物学的发展历史, 取得的研究进展与成果,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民族植物学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以及推进民族植物学在我国的发展等进行了回顾和简述, 并提出我国民族植物学未来发展三个方面的建议。
2008 Vol. 30 (04): 505-509 [摘要] ( 3191 ) [HTML 0KB] [ PDF 509KB] ( 2414 )
510 朱宏涛1 , 2 , 陈可可1 , 王 东1 , 杨崇仁1 , 李 元2 , 张颖君1
普洱熟茶后发酵优势菌臭曲霉的生物学特性
为了开发普洱熟茶生产的规范技术, 本文对普洱茶后发酵优势菌之一的臭曲霉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菌株对酸碱度有广幅的适应性; 在以硫酸铵或豆饼粉为氮源, 玉米粉或果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迅速; 培养温度以30℃最为适宜。同时, 对菌落的生长规律及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研究结果为该菌株的大量培养, 以及普洱茶的规范化生产技术提供了基础。
2008 Vol. 30 (04): 510-514 [摘要] ( 2906 ) [HTML 0KB] [ PDF 719KB] ( 1800 )
515 郭 娜1 , 2 , 陈宣钦1 , 2 , 赵勤实1
岷江金丝桃中一个新的间苯三酚类化合物
从岷江金丝桃( Hypericum henryi subsp . uraloides) 中分离得到了一个新的间苯三酚类化合物(1) , 命名为uraloidin A。其结构主要通过MS , 1D 以及2D NMR 等波谱方法鉴定。同时, 还得到7 个已知化合物。
2008 Vol. 30 (04): 515-518 [摘要] ( 2477 ) [HTML 0KB] [ PDF 869KB] ( 1794 )